在线博彩

您当前位置: 在线博彩/在线博彩动态

五十余载求索 终冠“长生”之名

日期:2025-07-23

五十余载求索  终冠“长生”之名

地质古生物教授王长生与黔江的半世纪“龙缘”

2025年7月22日,黔江白垩纪恐龙遗址公园试运营进入第10天,据在线博彩 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累计游客量已突破2.4万人次。如今的盛况,让地质古生物教授王长生怀揣半个多世纪的梦想,终于得以实现。

王长生教授在“长生黔江龙”模型前

站在复原的“长生黔江龙”模型前,王长生眼里满含欣慰,他自豪地说:“这是国家强大的表现。我们现在生活在国家富强的时代,对于我们恐龙工作者来说,又一个春天来了。我感到非常高兴!”

现场,栩栩如生的模型,仿佛将他带回了远古时代。

两块奇石

叩开恐龙化石之门

龚明远讲述挖出恐龙化石往事(资料图片)

1974年10月,两块奇特的“石头”在黔江偶然被挖出,牵出了一段跨越半个世纪追寻黔江“龙缘”的故事。

时间回溯到1974年,四川省地质局107地质队在黔江开展地质调查,王长生随队工作。在原黔江县文化馆看书时,他结识了该馆职工龚节鎏。

一天,龚节鎏兴奋地告诉王长生:“正阳公社群众大队三阳岭,我的侄儿龚明远家里有几块像牛大腿一样大的‘骨头’,但又是石头,很有趣,你可以去看一下。”

“他是从别处拿来的,还是正阳公社本地的?”王长生立即追问。在龚节鎏的引荐下,王长生来到龚明远家。看过“骨头”后,龚明远带他来到挖到“骨头”的小山包,那岩层是砖红色的砂岩,还依稀可见细小的肋骨碎片。王长生反复确认:“‘骨头’是不是从这里挖出来的?”

“是的,就是这儿!”龚明远语气肯定。

根据古生物动物结构和产出地的地质体,王长生否定这块石头是常见于溶洞里的第四纪大熊猫、剑齿象、犀牛等动物的化石。它埋藏在正阳砂岩里面,只有一种结论,这块“石头”是恐龙化石。想到这儿,王长生心头一震:“这就不是你们说的‘龙骨’,很可能是恐龙化石!”他叮嘱龚明远保护好现场后,匆匆赶回地质队。

鸭嘴龙科

揭开恐龙化石之谜

回到107地质队驻地——酉阳龙潭,王长生向相关领导详细汇报了黔江发现恐龙化石的情况及其重大意义。大家一致认为,发掘研究古生物化石本来就是地质队的职责所在,又正在黔江开展区域地质调查,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应立即开展科学发掘研究工作。

1974年秋,经原四川省地质局107地质队批准后,王长生组织科学发掘,邀请龚明远参与其中。

根据出土的牙齿、股骨等化石,王长生初步判断这是一个以鸭嘴龙为主的恐龙动物群。为了稳妥,原四川省地质局107地质队邀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前来指导。不久,该所侯连海研究员专程来到黔江正阳恐龙化石发掘现场,肯定了发掘成果,初步确认这些化石为鸭嘴龙化石。

1975年春,经队里批准,王长生携带化石赴北京,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请专家进行深入研究鉴定。侯连海、赵喜进、董枝明三名研究员以及该所所长、我国恐龙研究奠基人杨钟健教授亲自参与。

在实验室里,研究员们围着有限的化石仔细研究、反复比对资料。最终,由于发掘的材料有限,只鉴定到了“科”一级:鸭嘴龙科。这一发现意义极其重大:国内外所有已知鸭嘴龙化石均产在晚白垩世地层,黔江正阳发现了鸭嘴龙化石,那么这里的地层时代就应该为白垩纪的晚期。

发表的论文

紧接着,王长生撰写了论文《川东南白垩纪恐龙化石的发现及其地层意义》,发表在1975年第六期《地质科技》杂志上,该杂志由地质科学研究院编,地质出版社出版。这篇论文将正阳地层的时代由原先认为的第三纪更正为白垩纪的晚白垩世,地层名称也由“东湖砂岩”改称为“正阳组”,解决了这套地层悬而未决的时代问题,从而改写了黔江地区的地质发展史。

长生黔江龙

凝聚接力探索之智

时光流转,研究接力。2022年,由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部署的“重庆市黔江正阳恐龙化石集中埋藏地勘查与保护”项目正式实施。

2024年8月27日,国际知名SCI学术期刊《白垩纪研究(Cretaceous Research)》在线发表了题为《中国西南地区一新命名的晚期分支非鸭嘴龙科鸭嘴龙类:晚白垩世恐龙动物群在东亚地区交流的证据》的学术论文,正式命名了重庆黔江正阳组发现的第一个新的鸭嘴龙类恐龙——长生黔江龙。

长生黔江龙复原图

“长生黔江龙”,以“人名+地名”的形式命名,“长生”为种名,为致敬重庆老一辈地质专家王长生在古生物及基础地质领域中作出的重大贡献。他是黔江恐龙化石的首位发现者,并首次以此为依据更正并解决了“东湖砂岩”的地层时代问题,同时“长生”有永存不朽、生生不息之意,揭示了生命的演变历程,也寓意重庆市古生物工作将长长久久、成果不断;“黔江”为属名,代表化石产地重庆黔江。

从1974年到2024年,这沉甸甸的名字背后,是无数地质古生物工作者半个世纪的接力探索与协作攻关。

面对这份荣誉,王长生教授感慨万千:“几十年前的研究成果得到他们的肯定,得到他们的认可,得到他们的最高褒奖。高兴之后,平静下来想一想,这个命名来之不易。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应该是集体的荣誉,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相关研究员、原四川省地质局107地质队有关领导和技术人员、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科研团队以及当年参与发掘的农民等,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他的话语朴实,眼神中饱含着对科研团队的深切感激,深藏着对地质古生物事业的热爱和执着。

恐龙遗址公园

开启文旅逐梦之路

恐龙化石发掘现场(资料图片)

黔江白垩纪恐龙遗址公园(林雨拍摄)

2025年6月19日,重庆黔江白垩纪恐龙化石抢救性发掘新闻发布会上发布:黔江成为目前我国西南地区唯一的白垩纪恐龙化石集群埋藏地,重庆成为全国罕见的同时拥有侏罗纪、白垩纪恐龙化石群的省市之一。这一突破,不仅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财富,也为重庆的文旅发展开启了新篇章。

2025年7月7日,黔江白垩纪恐龙遗址公园内,龚明远在门口静静等待着王长生教授的到来。终于,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那个熟悉而又令他心潮起伏的身影映入眼帘。两人目光交汇的瞬间,无须言语,便读懂了彼此眼中的深情与感慨。他们颤抖着的双手,紧紧相握,嘴里重复着:“我们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不容易啊,太不容易了!”

王长生教授接受采访

跨越半个世纪的时光,王长生亲历了“长生黔江龙”从深埋地下的“奇石”到享誉学界的全过程。他的故事,展现了他几十年来从事地质古生物工作的心路历程和幸福璀璨的化石人生,见证着地质古生物事业的发展。未来还有更多像王长生一样的探索者,坚守初心,勇探远古之谜。

“长生黔江龙”的故事,将激励一代代地质工作者,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续写新辉煌。


(记者 陈艳 敖欢 黄晨洺 徐定斌 陈鑫 杨志红 文/图)

←滑动查看完整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