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镇探索“党建+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
在在线博彩 石家镇关口村的青山翠谷间,一幅跨越时空的画卷正徐徐展开——崖壁上,清代知县张九章题写的“砥砺廉隅”四个大字历经百年风雨,依然苍劲有力;山脚下,一幅以党建为笔、以民生为墨的乡村振兴图景,正被细腻描绘。
“在杨书记的带领下,去年光种辣椒就挣了两万多元,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11月19日,在清晨的薄雾中,村民老陈站在自家的院坝里笑着说。他口中的“杨书记”,正是关口村党支部书记杨中辉。在杨中辉的带领下,120户农户种植的200亩辣椒,不仅年产值突破60万元,更让这抹“辣椒红”成为了村民们的“幸福色”。
这仅仅是在线博彩 石家镇创新推行“1+3个3”(以党建为统领,建强三支队伍、发展三项产业、创新三条路径)工作法的一个缩影,实现党建强、治理优、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格局。
将百年廉训融入血脉,把党建活力注入田间,这个曾经平凡的小镇,正在用最朴实的方式,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动人篇章。
“头雁”领飞
支部建在田坎上
“村干部如果自己都不敢闯不敢干,怎么让群众信服跟从?”说这话时,杨中辉正站在辣椒种植基地里,裤腿上还沾着清晨的露水。2021年起,石家镇将“带头致富、带领致富”的“双带”能力作为村干部考核的“硬杠子”,要求每位村委会成员必须领办产业,成为名副其实的“产业书记”。
在关口村的另一头,支委成员杨华东和凡江正在肉牛养殖场里忙碌。他们流转土地100亩种植玉米,养殖肉牛110头,不仅带动务工2200人次,还收购村民玉米秆200余吨。“光是秸秆回收这一项,就让农户亩均增收300元。”杨华东拍着身旁的肉牛笑着说,“这些家伙,现在可是村民的‘宝贝疙瘩’。”
为了让党组织真正成为服务群众的“贴心人”,石家镇将全镇划分为49个网格,120名镇村干部化身“田坎干部”,既是政策宣传员,也是矛盾调解员。2023年冬天,网格员小张在走访时发现独居老人李大爷家的水管冻裂,立即联系维修人员,两个小时内就解决了问题。“现在干部常往家里跑,连家里水管漏水都帮解决!”李大爷感动地说。
数据显示,这样的“贴心服务”在过去一年里发生了180次,化解矛盾纠纷10起,收集社情民意23条。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赢得民心,在这里不是口号,而是每天都在发生的温暖故事。
“归雁”回乡
游子反哺桑梓情
“看到家乡的发展机遇,我就决定回来了!”站在自己创办的龙江家庭农场里,冉龙江的脸上洋溢着自豪。他采用稻鸭共生模式,种植水稻110亩,养殖秀山麻鸭500只,不仅让30户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增收,还创造了20个务工岗位。
在石家镇,像冉龙江这样返乡创业的“归雁”已有43人。养殖能手陈宏洋带领村民养蚕120张,产茧3809公斤,务工收入惠及200人次;12名种植高手、15名养殖能手、8名能工巧匠和8名农民企业家,共同构筑起乡村产业的坚实矩阵。
“以前晚上村里都是静悄悄的,现在连晚上都有人在车间加班赶订单。”村民老王笑着说,这种热闹景象,在几年前是无法想象的。
为了让更多“归雁”回得来、留得住、干得好,石家镇2022年启动“人才回流计划”,通过“政策倾斜+资源优先+情感联络”三措并举,累计走访在外人才87人次。镇里还建立了“新型农民、乡土专项、创业人才”三类资源库,为返乡人才提供全方位支持。
“雏雁”扎根
青春力量润乡土
石家镇的目光,不仅停留在当下,更投向未来。镇里特别重视“雏雁”培育,通过大学生座谈会、“三下乡”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青年学子厚植乡土情怀。
“跟着老党员学习调解纠纷,我才真正明白了什么叫‘群众事无小事’。”说这话的是一名“95后”后备干部。去年夏天,他成功化解了一起因宅基地引发的邻里纠纷,让两家人重归于好。“当看到他们握手言和的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了基层工作的价值。”
目前,像他这样的青年后备干部已有23人,他们在防汛抗旱、矛盾调解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历练成长,成为乡村治理的生力军。镇里还特意安排经验丰富的老干部与他们“结对子”,通过传帮带,让年轻的“雏雁”们更快地成长起来。
产业生根
阳光流水都是金
“以前总觉得村集体收入就是靠拨款,没想到现在阳光也能赚钱!”站在熠熠生辉的光伏板前,村民老李感慨地说。2022年,关口村建成分布式光伏发电站,年收益超过4.3万元;2023年,村里又盘活淡水养殖基地,投放鱼苗10万余尾,创收50万元。
这一系列“造血”项目的成功运营,让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了从2023年12.6万元到2024年29.2万元的跨越式增长,增长率达131%。更令人欣喜的是,这些“造血”项目在村集体收入中的占比已达到72%,标志着村集体彻底告别了“等靠要”的时代。
产业发展的红利,正在以各种形式惠及普通村民。引进的重庆企业不仅新建了标准化肉牛养殖场,预计年出栏肉牛500头,还流转农户土地199亩,让农户年增收3.5万元,同时解决了4名村民的长期就业问题。
廉风滋养
石刻精神活起来
“‘砥砺廉隅’不只是刻在石头上的字,更要刻进每个党员干部的心里。”在“实景党课”基地,一位镇干部深有感触地说。依托石刻打造的廉政教育基地,每年开展特色党课4场,实现49名党员廉洁教育全覆盖。
“每次看到这幅石刻,就会提醒自己:要像张九章那样,为民务实、清廉担当。”一位刚参加完廉政教育的党员表示。
为了让优良风气浸润千家万户,石家镇创新推出《乡风文明积分细则》,围绕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等6类指标进行季度考评。每年评选“文明家庭”“好儿媳”等典型10余人,发布“红黑榜”4期。在这些举措的推动下,丧事简办、婚事新办等文明新风逐渐深入人心。
更令人欣喜的是,古老的廉政文化正在催生新的产业机遇。“廉隅古香”绿色大米品牌如今已享誉黔江,年产值达25万元,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
从辣椒田里的辛勤汗水,到家庭农场的稻花飘香;从光伏板下的灿烂阳光,到村民脸上的幸福笑容——石家镇用“党建温度”点燃了乡村振兴的“发展热度”,用“三雁齐飞”托起了百姓的致富梦想。
“如今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老人孩子都有人照顾,这日子真有奔头!”傍晚时分,村民们在村口的文化广场上闲聊,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1+3个3”工作法最温暖的注脚。
崖壁上的石刻静默如初,但它所承载的“砥砺廉隅”精神,已在新时代的春风中绽放出绚丽花朵。石家镇的实践告诉我们:当党建的根基深扎泥土,当干部的脚步踏遍乡野,当游子的乡情汇入发展,乡村振兴的梦想就能照进现实,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记者 谭登帆 )